{"content":"
1975年——青海雪灾:持续五个月
\r\n
\r\n雪灾也称白灾,是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现象,是牧区一种畜牧气象灾害。
\r\n
\r\n虽然积雪本身对牧草的越冬保温可起到积极的防御作用,但是当雪量过大,积雪过深,持续时间过长时,则造成牲畜吃草困难,甚至无法放牧,而形成雪灾。
\r\n
\r\n1975年的青海雪灾是一次持续型雪灾,自1974年10月起,由于冬季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强烈的冷空气南下
\r\n
\r\n同时,太平洋地区暖湿气流北上,冷暖空气交汇,在青海地区高山众多的情况下,促使气流上升,形成了强降雪
\r\n
\r\n其中,青海省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之间青南地区果洛、玉树、黄南等地造成极端大雪,降雪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最低气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
\r\n
\r\n共有13个县的700万头牲畜受灾,死亡牲畜98.7万头(只)。有2000多人冻坏了手脚,不少人患雪盲、流感、肠胃炎、中毒性痢疾等疾病。
\r\n 
\r\n\r\n
\"\"
\r\n\r\n

\r\n2005年——山东暴雪:山东“雪窝子”
\r\n
\r\n烟台和威海被称为山东“雪窝子”,当地降雪类型属于冷流降雪,即冬季冷空气流经暖海面后产生的降雪。冷流降雪主要产生在渤海和黄海,陆地上以胶东半岛最为显著。
\r\n
\r\n2005年12月3日至26日,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自渤海湾吹过,导致山东省威海、烟台两市持续20多天大雪,降雪强度之大、时间之长,为50年不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7143亿元。
\r\n
\r\n威海市平均降水量67.6毫米,烟台市平均降水量34毫米。两市平均积雪厚度1至1.5米,最高达2米。
\r\n
\r\n这次强降雪致使部分地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重灾区农业生产大棚80%以上倒塌,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34810万元。
\r\n
\r\n2008年——南方大雪:长时间、大范围
\r\n
\r\n2008年,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大气环流异常,北方冷空气连续不断入侵我国。
\r\n
\r\n在冷空气来袭的同时,来自印度洋与西太平洋的暖湿空气又源源不断向华南地区输送,冷暖气流在西南、江汉、华南、江南、江淮一带交汇
\r\n
\r\n导致自1月3日起,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区、市)出现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r\n
\r\n从1月3日至2月24日,因雪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79亿亩,3万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雪灾中冻死或冻伤,受灾人口已超过1亿。
\r\n
\r\n其中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和贵州等7个省份受灾最为严重。
\r\n
\r\n2018年——雪灾及低温冻害:农作物大面积受灾
\r\n
\r\n2018年1月24日至29日,同样受拉尼娜气候事件影响,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雪,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贵州、陕西等10省(直辖市)49市(自治州)176个县(市、区)341.9万人受灾,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5亿元。
\r\n
\r\n强降雪导致这些省份部分地区房屋、农业和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受阻。
\r\n
\r\n同年4月,我国出现3次冷空气过程,分别为3-7日、13-16日、22-24日。其中3-7日,冷空气过程影响范围最大、强度最强,为一次全国型寒潮过程。
\r\n
\r\n西北东北部、华北、东北东部和南部、黄淮大部、江淮西部及内蒙古等地过程最大降温幅度在14℃以上,面积达253.5万平方公里,降温超过17℃的面积为67.9万平方公里。
\r\n
\r\n此次寒潮天气过程造成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安徽、山东等8省(区、市)遭受较为严重的低温冻害,共计806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85.1万公顷,其中绝收23.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甘肃、山西受灾最为严重。
\r\n 
\r\n","newid":"51396","publishTime":"2023-11-20 16:58","source":"中国气象报社","thumbnail":"https://image.weatherol.com/news/202311/thumbnail_20231120044746197.jpg","title":"档案记录——近年我国发生的极端暴雪","typ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