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天,多地高发的“雷暴哮喘”事件,让天气气候影响下的“过敏之痛”,再度进入人们关注视野。9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场突发雷暴雨后,当地多家医院的过敏性哮喘患者骤增。后经证实,天气环境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导致花粉浓度过高,是此次哮喘患者骤增的源头。一时间,“雷暴哮喘”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r\n
\r\n不仅是“雷暴哮喘”,每年秋冬季节,一些过敏性疾病案例都会出现明显增长。在此背景下,如何缓解过敏之痛,成为医疗研究机构迫切需要攻克的难题,也成为各地气象部门积极探索的服务方向。
\r\n
\r\n\"\"\r\n
\r\n寻因:过敏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r\n
\r\n近期,家住北京的陈女士就遭受了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困扰,“以前每年9月开始,我就会出现眼睛痒、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但近些年明显感觉症状来得越来越早。”
\r\n
\r\n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是秋冬季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被称为“花粉症”,常在春秋及季节交替时暴发,花粉是其最重要的气传致敏原。而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气温逐步升高导致“冬季变短,春季提前,夏秋季延长”。“植物的存活时间和开花期随之延长,花粉的传播量和传播时间也相应增加,进而加重诱发呼吸道疾病。”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介绍。
\r\n
\r\n不仅如此,空气中的花粉含量随区域和季节变化也很明显。南方城市的植物四季常绿,花粉传播季节性较弱,而北方城市季节性植物花粉累计浓度高度集中。在内蒙古、陕西等地,种类多、分布广的蒿属植物花粉数量大、质量轻,致敏能力更强。正因如此,北方地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发病高峰更为集中,发病比重也高于南方。
\r\n
\r\n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不仅仅是过敏性疾病。广东省肇庆市某公立医院的临床医生卢辉,常接触一些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病例,他称之为“气候敏感性疾病”,比如登革热、肺气肿等。
\r\n
\r\n飓风和洪水过后的潮湿环境会加剧霉菌生长,从而诱发儿童哮喘;气候变暖导致伊蚊复苏提前,造成南方地区“登革热”病例增多;寒潮天气时,老年群体的慢性支气管炎会进一步加剧……“这些疾病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前很难注意到,随着日常接诊患者增多,二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难以被忽视。”卢辉说。
\r\n
\r\n探路:健康气象预报服务多点开花面对“气候敏感性疾病”越来越显而易见且持续加剧的形势,多年来,气象部门一直探索搭建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气象服务体系,建立疾病气候监测、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开发多种健康生活气象服务产品。
\r\n
\r\n花粉预报是其中的“当家”产品。与常规气象预报服务相比,花粉预报空间要求分辨率更精细、时效更长。“目前,花粉观测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工作人员每天前往观测站点取回前一天采集的花粉,进行筛选、计数等操作。”天津市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工程师王晓佳介绍,花粉观测-模式预报-人工修订是目前主流的花粉预报方法。
\r\n
\r\n在基础的花粉预报之上,多地气象部门在优化多元服务上下了更大功夫。山西省大同市气象局与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向公众发布花粉过敏气象指数预报,提供24小时花粉浓度等级预报;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推出花粉监测预报小程序,用户可获取覆盖县区的分钟级花粉浓度监测实况、未来三天预报、健康影响分布、花粉过敏预防小贴士等。
\r\n
\r\n以此为延伸,面向气候敏感性疾病的更广泛的监测预报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在2022年升级了全国高温中暑气象预报,时效由原来的24小时延伸至168小时的任意时段,预报精度达到未来10天和全国任意位置。同时,该中心还陆续推出全国范围适用的紫外线强度产品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制了人体天气舒适性评价模型,用于开展天气舒适度预报、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价等。江苏省气象部门推出“全国蚊虫出没预报地图”,提示公众潮热天气下蚊虫情况及防范措施。
\r\n
\r\n启示:呼唤定制化服务持续发力
\r\n
\r\n伴随过敏性人群的增加,花粉及其他气候敏感性疾病预报预警服务被更多人熟知。“自从北京有了‘花粉健康宝’,我在春秋季节出门前都会打开看看,上面的数据确实详细,但很多时候即便知道花粉浓度高,也避免不了出门。”北京市民王女士说。
\r\n
\r\n本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发现,想要进一步满足公众对于健康气象的需求,基于特定疾病、特殊人群、精细化地理位置的“定制化”健康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仍需持续发力。
\r\n
\r\n今年,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等开展的“首都蓝天行动培育——北京地区主要气传致敏花粉浓度智能监测及预报技术研究”通过验收,团队首次开展国内花粉致敏预报研究,构建花粉致敏发病等级预报模型,为季节性过敏早期干预治疗提供辅助。天津市气象局则在正在搭建的大城市健康气象服务系统中,增添花粉敏感性疾病预测模块,同时提供常见过敏原发生地的实景图片,便于公众认知。
\r\n
\r\n气候变化视角下的健康气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部门共同参与。王式功指出,“未来,仍应加强科普宣传,让公众有意识、有愿望、有效率地利用气象、医疗等多学科知识服务。关键在于加强气象、生态环境等多领域数据积累和综合分析,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尽快建立相应的保障和服务机制。”
\r\n 
\r\n","newid":"51136","publishTime":"2023-11-10 15:44","source":"中国气象报社","thumbnail":"https://image.weatherol.com/news/202311/thumbnail_20231110034457313.jpg","title":"如何缓解气候变化下的过敏之痛?","typ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