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山海经》是一部神奇的先秦典籍,很多人只当其为神话故事。
\r\n
\r\n研究发现,这部典籍其实包含了天文、气象、地理、宗教、民族、动植物等许多内容
\r\n
\r\n是最古老的地理人文志,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幅神奇的远古图卷。
\r\n 
\r\n\r\n
\"\"
\r\n\r\n

\r\n后羿射日与幻日
\r\n
\r\n古本《山海经》中记载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今本中失落了。《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r\n
\r\n唐人成玄英《山海经·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
\r\n
\r\n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都记载了这一故事。
\r\n
\r\n根据《淮南子·本经训》梳理后羿射日的故事,尧统治之时,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庄稼、草木都被晒焦枯死,百姓连食物都没有了。
\r\n
\r\n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凶兽都出来祸害百姓。
\r\n
\r\n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在荒野杀死凿齿,在凶水杀死九婴,在青邱湖上杀死大风
\r\n
\r\n并用弓箭射落九个太阳,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桑林擒获封豨。百姓欢欣鼓舞,推举尧为天子。
\r\n 
\r\n\r\n
\"\"
\r\n\r\n

\r\n那么,天上真的会出现十个太阳吗?
\r\n
\r\n相传,十个太阳是由帝俊和羲和所生的十只金乌鸟。《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大荒东经》中写道:“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个太阳轮流出现,“一日方至,一日方出”。
\r\n
\r\n古籍中也曾将十个太阳的出现归因于皇帝失德、天下战乱而降下神谕。《春秋·运斗枢》曰“主弱,公侯狡猾,起莫能匡,则日并照”
\r\n
\r\n《河图》曰“日不照,月不消,山吐泉,火烧林”,又曰“两日照天下,民饥”;《春秋·潜潭巴》曰“两日并出,地裂水不流”
\r\n
\r\n《诗纬·推度灾》曰“逆天地,绝人伦,则二日出相争”;京氏曰“两日并出,是谓诸侯有谋,自底灭亡,天下兴兵,无道之臣举兵亡”,又曰“两日并出,天下争王”。
\r\n
\r\n按照现今我们所学的气象知识,其实这种现象是可以解释的,科学家将其称为“幻日”现象。
\r\n
\r\n在高寒的对流层高空存在卷层云时,云中存在大量的六角冰晶。当冰晶下落时,偶尔会整齐地排列在空中,形成水平方向的六角形板状冰晶或竖直方向的六角形柱状冰晶。
\r\n
\r\n当太阳光射在整齐排列的冰晶之上,就会发生非常有规律的折射现象,形成环绕太阳的日晕。
\r\n
\r\n当阳光穿过水平导向的柱状冰晶,相隔柱面两次折射发生22°的偏折,或者竖直导向的柱状冰晶相邻柱面两次折射发生46°的偏折时
\r\n
\r\n会有三路光线照射进观察者的瞳孔,中间是太阳直射光线,两边两道折射光线,形成在真太阳的两侧、日晕圈上还有两个略小的“假日”的现象。
\r\n
\r\n这就是神奇的“三日凌空”的幻日现象。当阳光偏折角恰到好处时,还可能在太阳周围出现更多个假日虚影。
\r\n
\r\n幻日靠近太阳的一侧是红色的,远离太阳的一侧是紫色的,如同彩虹一般,是阳光在冰晶中的色散造成的。
\r\n
\r\n幻日现象一般会在早晨5时至6时、上午9时左右或者傍晚出现。持续时间短则几分钟、长不过半小时,由于需要满足非常苛刻的大气条件
\r\n
\r\n包括高空-30℃的低温、卷层云中冰晶分布方向、云层高透光率、太阳低偏射角,以及观察者合适的观测角度和时间,这使得幻日现象极其罕见。
\r\n
\r\n我国幻日现象常出现在高寒、高纬度地区,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不过在相对温暖的地区,如北京、上海、重庆等也曾出现。
\r\n
\r\n2012年12月10日上午,上海、苏州、常州天空出现罕见的“3个太阳”奇观;2013年6月18日8时37分,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有人目睹并拍下两个太阳的照片发到网上
\r\n
\r\n最特殊的是2013年11月1日9时35分至10时35分,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新城区赤峰二中上空,曾出现过“五个太阳”,甚至有人看见了七个太阳,让大家感到十分震撼。
\r\n
\r\n资料显示,除地球外,太阳系其他星球上也会出现幻日现象。火星冰晶柱由小水滴凝结或干冰构成,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冰晶柱由甲烷、氨气及其他气体结晶构成,所形成的幻日现象甚至比地球上的更为壮观,会形成四个甚至更多个幻日。
\r\n
\r\n不知当时后羿射日时,是不是出现了这种十分罕见的大气光学现象呢?
\r\n
\r\n神兽与干旱
\r\n
\r\n《山海经》中,记录有许多神兽、神话,与现实中发生的严重气象灾害密切相关。
\r\n
\r\n《山经》中相关神兽的记载包括其所处地理位置、长相、名字,以及见到就会发生的灾祸。
\r\n
\r\n记载方式为“某山,有某神兽,其状如何,其名曰某,见则有何灾祸”。
\r\n
\r\n意为此种鸟兽一旦出现,就会发生此类天灾人祸,如“大水、大旱、大风、大疫、大兵”等等。
\r\n
\r\n古代山林未辟,鸟兽众多,每当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受生存环境变化的影响,某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动物会突然出现,甚至大量聚集。
\r\n
\r\n认知的局限性使得先民将神兽与天灾的关系直接因果化,因 此,将神兽当做天灾的征兆就不足为奇了。
\r\n
\r\n流传至今的不少农时谚语仍有关于动物行为预示气象灾害的,如“蚂蚁搬家蛇过道,水缸穿裙山戴帽。
\r\n
\r\n鼠出洞穴鱼跃水,云层翻滚降冰雹”“燕子低飞要下雨”“蜻蜓飞得低,出门带笠”等,均是以动物的出现、聚集等反常行为,来预报天气变化。
\r\n
\r\n据统计,《山经》中与旱灾相关的神兽有13种。其中肥遗“见则其国大旱”,鵕鸟、人面鸮、大蛇、鸣蛇等6种神兽“见则其邑大旱”,鱄鱼、颙、肥虫遗、獙獙、薄鱼等6种神兽“见则天下大旱”。
\r\n
\r\n其中有几种神兽,经现代考据,可以找出动物原型。
\r\n
\r\n鱄鱼,大概是今天的石斑鱼。《山海经·南山经·南次二经》记载“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
\r\n
\r\n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说的是在鸡山下的黑水中,有一种鱄鱼,长得像鲋鱼却长着猪毛,叫声像小猪一样。
\r\n
\r\n当它出现时,天下便会大旱。《吕氏春秋》中记载“鱼之美者,洞庭之鱄”,现今的石斑鱼,长得像过山鲫(攀鲈鱼),味道鲜美,背上生有长长粗粗的鱼鳍
\r\n
\r\n会发出“哼哼”的、像小猪一样的声音,当河里的水量不足时,能够跳出河道,在陆地上用鱼鳍爬行跳跃,寻找水源,更换河流。所以当在陆地上看到“鱄鱼”,说明河水干涸,出现旱情。
\r\n
\r\n肥虫遗,大概是蜻蜓。《山海经·西山经·西山一经》记载“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r\n
\r\n六足四翼是昆虫的特征,蜻蜓腹部长长的,类似蛇。有谚语称“蜻蜓高,晒得焦”“黑蜻蜓乱,天气要旱”,可以看出,蜻蜓多而高飞,与干旱天气有关。
\r\n
\r\n一说肥虫遗是蝗虫,“旱出蚂蚱涝出鱼”“旱极必蝗”等谚语说明,当干旱的时候容易出现蝗灾。
\r\n
\r\n据统计,这13种神兽中,有5种出现在《东山经》中,在今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沿岸省份。其余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广东、广西等地。
\r\n
\r\n郑州大学教授刘继刚在《先秦灾害述论》中,统计了先秦时期灾害得出结论,先秦时期的旱灾主要分布在北方旱作农业区,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区,其 中 山 东45% 、河 南24% 、山 西16%、陕西13%、江苏2%。
\r\n
\r\n从气候学上来说,鲁豫陕鄂等旱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处于我国季风边缘区,季风进退和强弱的不规律变化易导致降水持续偏少;
\r\n
\r\n加之受东亚季风阶段性偏弱影响,来自西北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偏弱,不利于降水产生,导致了干旱出现。
\r\n
\r\n山东、河南等省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属于大陆气团,水分含量少,且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导致近地面层湿度小,空气干燥。
\r\n
\r\n冬季陆地的高压气流流向海洋低气压带时,形成干冷的大风天气,土壤水分蒸发量大,会导致春旱;夏季,黄河中下游地带,大陆副热带高压比较强,次高压不断增强分裂东移,造成长时间晴朗的稳定天气,易出现大范围干旱。
\r\n
\r\n另外,《大荒经》中还记载了有关干旱气象灾害的神话传说。帝俊之妻生十日、炙杀女丑、夸父逐日、黄帝蚩尤大战中女魃止雨等故事
\r\n
\r\n“十日炙杀之”“将饮河而不足也”“河渭不足,北饮大泽”等描述,均是对我国远古时期极端干旱气候事件的记载。
\r\n 
\r\n","newid":"48900","publishTime":"2023-08-28 15:41","source":"中国气象报社","thumbnail":"https://image.weatherol.com/news/202308/thumbnail_20230828034127727.png","title":"后羿射日其实是“幻日”?揭秘《山海经》的气象故事","typ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