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7月15日14时55分,中央气象台在台风快讯中,终于将“泰利”之名用在今年第4号台风上。从当天早上到中午,“泰利”一直有着“无名氏”的尴尬。
\r\n 
\r\n\r\n
\"\" 台风“泰利”致广东茂名博贺海洋气象观测站受损
\r\n\r\n

\r\n台风是怎么命名的?
\r\n
\r\n在热带系统活跃期,海洋上常常不只存在一个热带气旋,气象工作者很早就注意到需要通过命名、编号等方式以区分不同的热带气旋。
\r\n
\r\n从20世纪起,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开始对台风命名。最初,该机构用女性英文名对台风进行命名,后期又添加男性英文名。
\r\n
\r\n不少广东居民过去可能从港澳媒体当中,看到“约克”“高莲”“爱伦”等台风名字,这些名字均为当年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所提供的“York”“Koryn”“Ellen”等英文名的粤语音译名。
\r\n
\r\n尽管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英文命名法为气象工作者解决了台风命名问题,但该机构的命名方式最初未必得到遍布世界的气象机构的认可,特别是“洋名”在亚洲地区的使用。
\r\n
\r\n1946年,由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命名的台风“Ingrid”吹袭香港并导致当地挂起10号风球,但“Ingrid”的名字未被当年的香港天文台接受。
\r\n
\r\n在如今不少中文气象文献将此台风称为“英格丽”或“英格瑞”时,香港天文台的档案现在仍称此台风“无名”。直到1952年,香港天文台才开始接受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英文命名。
\r\n
\r\n在2000年前,我国内地气象机构采取“年份+数字顺序”方式对台风编号命名。如前文所述的台风“York”,内地气象机构称为“9910号台风”,即1999年第10号台风。
\r\n
\r\n为了让热带气旋命名一事得到更多气象机构认可,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
\r\n
\r\n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于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r\n
\r\n由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共140个名字)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循环重复使用
\r\n
\r\n当某个台风造成了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将从命名表中被删去不再使用,并增补其他名字替换
\r\n
\r\n按照平均每年26个热带气旋,大概5年到6年,同一个命名会重复出现。
\r\n
\r\n台风“泰利”的前世今生
\r\n
\r\n“泰利”是菲律宾提供的10个名字之一,英文名为Talim,是尖锐或锋利的意思。
\r\n
\r\n自2000年以来,先后出现了4个名为“泰利”的台风。它们是:
\r\n
\r\n2005年第13号台风“泰利”登陆台湾后,于9月1日再次登陆福建莆田,登陆强度为12级(台风级)。
\r\n
\r\n2012年第5号台风“泰利”在南海北部形成后,向东北移动在台湾海峡减弱消失。
\r\n
\r\n2017年第18号台风“泰利”在西太平洋形成后移动靠近东海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动,于9月17日以强热带风暴级登陆日本。
\r\n
\r\n而正在影响我们的2023年第4号台风“泰利”,则是一个“南海土台风”。
\r\n 
\r\n\r\n
\"\"
\r\n\r\n

\r\n为何有的台风没名字?为什么有的台风很迟才获得命名?
\r\n
\r\n发源或影响我国南海地区的“南海土台风”,常常存在“命名延误”乃至“终身无名”的问题。
\r\n
\r\n部分热带气旋确实存在风力偏弱未达到热带风暴级别的问题,但我国气象机构认为已达到热带风暴级别的热带气旋,未必被其他境外机构认可达到热带风暴级别,因此有时也未能获得命名。
\r\n
\r\n对于这种现象,气象爱好者常调侃为“没户口”“野孩子”。对于“没户口”的“野孩子”,目前主要采取气象机构间加强协商的方式来解决。
\r\n
\r\n一些生成时并未获得命名的台风,后期也能获得命名。如2022年8月9日上午生成的第7号台风“木兰”,也是在当天下午才获得命名。
\r\n 
\r\n","newid":"47479","publishTime":"2023-07-18 16:56","source":"中国气象报社","thumbnail":"https://image.weatherol.com/news/common/202307/thumbnail_20230718051731770.jpg","title":"为何有的台风没名字?有的台风很迟才获得命名?","type":"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