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专家顾问:
\r\n
\r\n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
\r\n
\r\n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陶寺考古队)特级技师冯九生
\r\n
\r\n探访人/黄微喻 撰文/武雅丽 王建敏
\r\n
\r\n6月的清晨,一道耀眼的晨光从塔儿山方向而来,穿过夯土柱之间第12个狭缝,此时,晋南大地的新麦已经成熟,农民拿起镰刀走进麦地,迎接最长的白昼,一年之“夏”又如约而“至”。
\r\n 
\r\n\r\n
\"\"
\r\n\r\n

\r\n又是一年风吹麦浪,又是一季满目金黄。夏至节气到来之际,我们来到山西襄汾,探寻古人观测天象、确立节气的证据,见证古人顺应自然、创造农耕文明的智慧。
\r\n\r\n
 
\r\n\r\n
历法之源——最早的二分二至
\r\n
\r\n古观象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古城遗址,距今约4700年,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
\r\n
\r\n它通过观测点、观测缝和远处的崇山(当地人称塔儿山),构成三点一线的地平面观测系统,可以进行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观测。考古人员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分、秋分。这一观测方法与英国的巨石阵有巨大区别,且从气象学史研究来看,陶寺遗址古观象台比巨石阵观象台还要早500多年。
\r\n
\r\n它所观测到的20个节令的太阳历与《尚书·尧典》中“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恰好相符。4000多年前,陶寺人制定的这套历法,是当时世界已知最缜密的太阳历法,代表着当时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后来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
\r\n
\r\n夏至迎日——节气观测的“焦点”
\r\n
\r\n陶寺人是怎样确立夏至节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介绍了三种古老的方式。
\r\n
\r\n首先是地平力观测,即站在观测点核心圆上,第十二道观测缝正中看到太阳从塔儿山头升起,那就说明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夏至。
\r\n
\r\n与其他节气不同,夏至的观测缝比较宽。“这是因为夏至的观测缝其实也是夏至的迎日门,所以做得比较宽,象征着一个门。其他节气观测到的日出都在缝中线上,唯独夏至这个缝是偏的。”何驽说,夏至那天日出时,太阳的一角正好抵到观测缝内侧的墙壁上,表示日出不在缝中线上而是向南偏的,它和夏至缝的迎日是有密切关系的。
\r\n
\r\n《尚书·尧典》中记载着“迎宾日出”,可见陶寺这个地方是迎宾日出的一个场所。
\r\n
\r\n其次是圭表观测。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尺有一个制定立法,判断夏至、冬至的功能。
\r\n
\r\n2009年,何驽在陶寺遗址做测试:立一根高出地表2米(八尺)的表杆在地面上,称为立表,夏至那天用圭尺测量立表的影长数据为42.25厘米。这与古时立八尺之表,夏至日得“一尺六寸”影长的记载非常接近。
\r\n
\r\n再次是沙漏测时法。在陶寺中期王墓IIM22里,发现漆木漏斗形器的沙漏。墓中沙漏5个一组,20组是一个单位,一昼夜是100漏,1440分,也就是一昼夜的时间。夏至这天,白昼使用的沙漏数量最多、时间最长,夜晚使用的沙漏数量最少、时间最短,古人通过昼夜时长就可以判断出夏至。
\r\n
\r\n敬授民时——农耕文明的“源点”
\r\n
\r\n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主。据现有植物学研究,西周前,我国中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为稷和黍,而稷和黍的播种时间正是春分、夏至时节。
\r\n
\r\n《尚书·尧典》中记载:“主春者鸟星,昏中可以种稷。主夏者心星,昏中可以种黍。”作为统治者,掌握准确的农作物生长节令,指导农民按时播种才能有好的收获,太早太晚均有违农时,不利于庄稼生长。
\r\n
\r\n“古人认为,掌握了天象、时令的规律,就仿佛得到了与天对话的权力。这充分说明了陶寺遗址古观象台是我们华夏祖先敬畏自然、探索自然、顺应自然的见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陶寺考古队)特级技师冯九生说。
\r\n
\r\n千百年前的古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尝试与宇宙对话。千年后,又一年夏至将至,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周边麦浪飘香,夕阳下,金色麦浪涌动,数千年的文明在这里焕发生机与活力。
\r\n 
\r\n","newid":"46564","publishTime":"2023-06-21 15:11","source":"中国气象报社","thumbnail":"https://image.weatherol.com/news/202306/thumbnail_20230621031110592.jpg","title":"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typ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