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雷暴活动和大气的活跃度关系密切,有很强的季节性。华南是我国雷暴活动较多的区域,年雷暴日数超过60天。
\r\n
\r\n区域内海南、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年雷暴日数超过80天。
\r\n 
\r\n\r\n
\"\"
\r\n\r\n

\r\n华南雷暴多发成因为何?
\r\n
\r\n一般来说,我国从春季开始进入雷暴活动多发期,夏季达到鼎盛期。
\r\n
\r\n秋季,随着季风南退,大气活动渐趋平缓,雷暴较夏季明显减少,一般不超过10天,但在广西南部、广东西部、海南等一些地区,雷暴活动仍较为频繁,雷暴日数超过10天,特别是广东雷州半岛、海南等地超过15天。冬季较少出现雷暴天气,最多雷暴日数仅有3至5天。
\r\n
\r\n春夏之交,广州市所处的珠江三角洲正是冬、夏季风转换期,同时受锋面、西风扰动系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和低层较强暖湿气流影响,多产生强对流天气。
\r\n
\r\n以广东为例,广东省地处低纬,地形地势总体北高南低,东北部为中低山地,中部主要为丘陵盆地
\r\n
\r\n南部主要为沿海冲积平原,海洋、陆地、大气之间作用强烈,受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和中高纬度天气系统交替影响
\r\n
\r\n因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雷电、暴雨成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r\n
\r\n雷暴时空分布特点明显
\r\n
\r\n以广东为例,1999-2022年数据统计显示,广东省雷暴主要集中在4至9月出现,占全年96.1%。
\r\n
\r\n其中,前汛 期 占46.67%,6月 份 最 多,占21.76%;后汛期占49.44%,8月份最多,占20.27%。
\r\n
\r\n前汛期常伴随着暴雨,雷电灾害最为频繁,而后汛期午后局部对流抬升的频繁发生以及台风的影响,也是雷电多发的成因。
\r\n
\r\n雷暴分布时段主要集中在午后,12时至20时是高发时段,占总数的65.87%,其中15时和16时是峰值时段,各占10.05%和10.43%,午夜至次日上午是低发期。
\r\n
\r\n从空间分布来看,广州、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区域雷电活动概率更大,分布更密集,粤东和粤北地区雷电相对较少,分布更稀疏。
\r\n
\r\n主要成因是城市发展对风速影响较大,高大建筑物增大了地面对气流的摩擦力,阻碍气流的运动。
\r\n
\r\n城区风速减小阻碍了雷暴云的水平运动速度,使其在城市上空的停留时间变长,城市的雷电密度也随之升高。
\r\n
\r\n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地闪密度值较高,平均电流强度值则是沿海片区更高。
\r\n
\r\n雷电的强度和频次每年都有变化,受当年天气情况影响较大。总体来看,近年来华南地区雷暴发生频次呈现缓慢上涨、略有上升趋势。
\r\n
\r\n下一步防雷工作如何布局?
\r\n
\r\n近年来,随着中小尺度灾害天气自动监测站网的建设应用,以及闪电定位仪、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监测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我国雷电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升。
\r\n
\r\n2021年起,全国开展雷电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多部门联动对雷电灾害致灾因子、脆弱性和承灾体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天气展开实时监测,结合区域分布特点进行防雷区域划分
\r\n
\r\n提升了全国雷暴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时效性,为防雷减灾提供重要决策依据。未来将继续加强在实践中运用风险普查数据,促进成果转化。
\r\n
\r\n此外,农村居民防雷意识较为薄弱,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雷电风险灾害宣传引导
\r\n
\r\n加强农村房屋等基础建设的防雷减灾管理;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和烟花爆竹、石化矿区等易燃易爆场所
\r\n
\r\n及其旅游景点、学校等重点行业要进一步加强雷电防护装置日常巡查、维护,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防雷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区域防雷减灾执法。
\r\n 
\r\n","newid":"45909","publishTime":"2023-06-02 17:35","source":"中国气象报社","thumbnail":"https://image.weatherol.com/news/202306/thumbnail_20230602053522475.jpg","title":"探秘我国雷暴多发地:华南雷暴多发成因为何?","type":"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