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三国演义》49回,写诸葛亮之“神”祭来东风,周瑜才能烧败曹操,此乃小说之言。实际上,谁也祭不来东风。笔者以气象学、水文学、地理学等综合学科知识,从《三国志》等文章中,惊奇地读出了赤壁之战时确有东南风。如无此风,休说此战,故弄清有无此风,乃破解赤壁之战真相之关键。
\n 
\n\n
\"\"
\n\n

\n见过隆冬东南风劲吹,方斗胆动议火攻之策
\n
\n无论曹方、孙吴方诸将,都定会深知火攻之策。但长期居北方的曹操及其众将却根深蒂固地认为,隆冬之季哪有东风、南风!此乃曹操斗胆接受黄盖不是“诈降”的原因之一。孙权,特别是周瑜亲见过隆冬之季有偏东偏南风劲吹之实,才斗胆动议火攻,这就是《三国志·周瑜传》所载黄盖建计火攻时说的极重要又真实的话:“可烧而走也!”要不便成自焚。孙权分析自己的利弊条件才斗胆批准这个“火攻”。
\n
\n《三国志》留下了极珍贵、真实的天气史料
\n
\n黄盖实施“火攻”前后天气实况,《三国志》等书中详尽记述如下:
\n
\n1.“时风甚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n
\n—《三国志·周瑜传》
\n
\n2.“时东南风急……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尽烧北船。”
\n
\n—《三国志·引江表传》
\n
\n3.“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n
\n—王粲《汉末英雄记》
\n
\n4.“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
\n
\n—《三国志·引三阳公载记》
\n
\n5.“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
\n
\n—《三国志·黄盖传》
\n
\n用现代气象学理论,按《三国志》等记述的当时天气史料可知,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冷锋天气过程。可见,黄盖火攻时,恰处“冷锋”(冷暖空气界面)前暖空气团中,此处为偏东偏南风,风力五六级,偏南风最大时约7级(往船如箭)。当曹操开始退兵时遇大雾,迷道时正处冷锋面或冷锋面刚过,无风或小风有锋面雾或锋前雾中,但维持时间很短(风大时绝对无雾)。当曹操遇大风雨、道路泥泞时,他已处冷锋面后好些时候了。而黄盖中箭时寒堕水,处冷空气中有些时候了,可见,曹兵只做了象征性或盲目的反击。
\n
\n沿江气象实况证实隆冬有偏东偏南风
\n
\n对沿江蒲圻、临湘、岳阳、华容等国家气象站近数十年隆冬风向发生概率进行数学统计,正东南风,岳阳高达17%,其余站均为3%;偏南风均高达17%;偏东偏南风20%左右。此乃数十年平均状况,具体到某年,可高达20%以上。当然,有的年份在此之下许多。此等状况,周瑜一定熟知,难怪斗胆实施“可烧而走也”的火攻,此乃是曹操无法知晓的。
\n
\n地势差异之水热效应促成偏东南风
\n
\n从地理环境来看,赤壁地区的地势差异极易形成偏东偏南风。长江呈西南东北走向,江西北为广阔低平水网密布的云梦大泽,江东南为逐步上升的中低山茂密森林。按热力学理论,在冬天,江北为一巨大热源,江东南为相对冷源。如是江北热空气抬升,江南冷空气下沉,下沉空气即为偏东南风,江北暖空气上升补充而成一局地热力环流,此环流若遇前述冷锋天气叠加,于是偏东南风势力就更强,如是出现“往船如箭”就不足为奇了。
\n
\n叶圣陶先生目睹隆冬之季强劲东南风
\n
\n叶先生于1945年12月底从重庆乘船顺江东下去上海,他特留意观察了沿江风向风速,并在他的《日记三抄》中留有如下记录:沙市,1946年1月21日晨6时,晴,东南风下午转烈,江中见白浪。1月22日晨6时,东南风,于11时许益大,停泊扎避风,殊非所料。
\n
\n叶先生又评曰:依我辈经验冬令应西北风。殊不知,三峡而下,鄂西一带天晴而吹东南风,周瑜殆熟知之,故作赤壁之胜。……所谓借东风不过是周郎利用曹操所不知的这一自然条件罢了。
\n
\n不过,周瑜的时运也的确太好了,强偏东南风的有利时机被他抓住了。
\n
\n 
\n","newid":"25631","publishTime":"2021-04-19 14:23","source":"中国气象报社","thumbnail":"https://image.weatherol.com/news/202104/thumbnail_20210419022314316.jpg","title":"赤壁之战时真的有东南风","typ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