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跌破极值了!又打破历史纪录了!……这剧烈的变化并非发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而是呈现在北半球的冬季。
\n
\n今年以来,北半球冷暖事件频发现象加剧,我国和欧美地区冷事件与暖事件此起彼伏,多地刷新极值。本报记者专访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飞,对此进行解析。
\n 
\n\n
\"\"
\n\n

\n极端
\n
\n两个月里北半球冷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n
\n尽管每一年北半球的冬季并非一成不变,从前冬到盛冬再到后冬,通常不会一味地保持偏冷或者偏暖。然而,今冬几乎整个北半球无论东西,频频被极端冷事件和极端暖事件冲击,多地气温纪录都被更新到更暖或更冷,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冬季天气气候的“躁动”。同时,大气环流的规模庞大,影响范围广大,严寒、暴雪与温暖如春在东西半球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区域穿插与轮回,更宛若“奇观”。
\n
\n如果从时间角度回溯,短短两个月,环绕中高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显然发生了剧烈波动。
\n
\n1月上旬——
\n
\n1月6日至8日,中国中东部地区遭遇强冷空气狂飙,降温8℃以上的国土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降幅12℃以上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多地气温更是屡屡跌破极值,北京、河北、山东、山西等省(直辖市)50余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最低气温达到或突破建站以来最低纪录。
\n
\n1月8日,冬季风暴“菲洛梅娜”带着狂风暴雪席卷西班牙大部分地区。这次“异常性、历史性”的极端天气过程,给马德里带来了一场1971年以来最大的降雪,甚至让当地40年来首次启动红色预警。
\n
\n而在同时段,北美大部分地区明显偏暖,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超过10℃。
\n
\n2月,冷暖极端天气“转换场地”——
\n
\n2月19日至21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回暖迅速,华北南部及其以南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普遍超过20℃,河北和河南部分地区达29℃至30℃,全国超过25%的市县(621个)日最高气温突破2月历史极值。
\n
\n在北美则是另一番光景:2月13日至17日,冬季风暴“乌里”袭击了北美大部地区,从加拿大边界的圣劳伦斯河一路贯穿到墨西哥边界的里奥格兰德河,美国本土从北至南近2000英里的广袤土地受寒潮侵袭,冬季风暴、降雪叠加前期积雪,使得美国75%的土地被白雪覆盖;美国中部地区平均最低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8℃至16℃,特别是得克萨斯州地区气温下降至-2℃至-22℃,经历了126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n
\n2月8日前后,在西欧地区掀起大寒潮,并逐步影响中欧、东欧,甚至直下南欧和地中海区域;2月13日,莫斯科城区积雪厚度超过60厘米,打破了1956年积雪厚度60厘米的纪录;在昔日温暖的地中海沿岸,2月15日,希腊北部地区科扎尼气温低至-19.9℃。
\n
\n如果从空间角度看,北半球大部分区域经历的这个冬季冷暖波动之剧烈,也让人印象深刻。
\n
\n中国,前期偏冷而后期显著偏暖,极端冷事件和极端暖事件都留下不少新刻痕。比如在北京,南郊观象台在1月极端冷事件中最低气温达-19.6℃,创下1951年以来第三低;而2月的升温过程中,2月20日14时43分,南郊观象台气温达到20℃,打破2月历史纪录。
\n
\n在北美,大部分地区则从1月温暖转至2月寒冷。2月16日,俄克拉荷马城气温低至-26℃,为该市自1899年以来的最低气温;达拉斯气温-19℃,为1930年有记录以来第二冷;就连墨西哥湾畔的休斯敦气温也跌至-11℃,为1989年以来最冷。
\n
\n“环球同此凉热”以如此剧烈的形式在北半球呈现,令人惊叹疑惑之余,更多的则是警惕与思考。
\n
\n趋势
\n
\n极端冷暖事件频发背后都指向全球变暖

\n
\n尽管具体到今冬中国或北美地区的每一次起伏波动向冷或暖极值冲击,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共同影响,机理比较复杂,但其背景却有共同之处。
\n
\n一次极端寒潮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必然是大气环流异常,北半球中高纬大尺度大气环流的持续性异常,是东亚今冬前期强寒潮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指向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
\n
\n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正在变得更加温暖的北极。受全球变暖影响,北极地区以全球其他地区两倍左右的速度变暖,导致大量冰川融化、海冰消融,北极海冰去年秋季达到历史第二少,2月中旬我国北极“黄河站”的监测气温在-4℃至-10℃,处于显著偏暖状态。北极海冰减少和气温升高,会导致极涡变得不稳定,进而发生分裂和移位,使得极涡中心易于偏向东半球或西半球。
\n
\n今年1月上旬,极涡中心偏向亚洲东部至北太平洋上空,造成我国的极寒天气。2月中旬极涡中心偏向北美,引导极区冷空气向南侵袭,同时,来自东太平洋热带洋面和墨西哥湾的暖湿水汽输送稳定维持,形成强烈的水汽辐合,导致北美极寒、暴风雪天气。
\n
\n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极端冷事件的消失,反而更加需要关注。
\n
\n其中,2月9日发布的《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7℃,为1951年以来第8个最暖年。
\n
\n今年以来,截至2月24日,我国平均气温-2.4℃,较常年同期偏高1.4℃,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7高。尽管经历了突破多项极值的寒潮,2020/2021年冬季很大可能又是暖冬年份。
\n
\n全球气温也在攀升中,以那条曲折上升的气温曲线为背景,大气环流经向度变大,冷暖转变也变得更加快速。暖冬和极端事件的发生,很大概率呈增长趋势。犹如剧烈的摆锤正晃出更大的摆幅,近年来全球极端冷事件屡见不鲜。比如2014年美国纽约出现118年来最低温,2016年美国遭遇强冬季风暴“乔纳斯”,2016年韩国南部出现极端寒流,2018年3月极端寒流横扫欧洲,2019年2月哈萨克斯坦最低气温跌破-40℃。我国2008年百年一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和2016年1月下旬的极寒天气,在人们的记忆中也并未远去。
\n
\n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暖事件频繁发生且强度增大或已成为新常态,特别是大范围极端天气事件给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更需要重视并加强防范和应对。比如今年1月7日,在寒潮中,我国用电需求快速增长,国家电网经营区最高负荷达到9.6亿千瓦,日发受电量达到201.91亿千瓦时,均创历史新高,交通、农业、能源等遇到的巨大挑战可见一斑。
\n
\n风险的哨声由远而近,这就更需要各个层面和各个地区共同行动,在全球气候治理理念和行动下,为构建全球或地区气候变化早期预警和防御系统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
\n
\n 
\n","newid":"24488","publishTime":"2021-03-03 09:59","source":"中国气象报社","thumbnail":"https://image.weatherol.com/news/202103/thumbnail_20210303095943373.jpg","title":"北半球冷暖极端事件此起彼伏 原因皆指向气候变暖","type":"8"}